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跨越“非凡十年” 奋力再铸辉煌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2-10-13 10:27:52点击次数:1311 次

跨越“非凡十年”  奋力再铸辉煌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原文刊载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19期,10月1日出版)

十年磨一剑,改革铸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稳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基金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同频共进,规模、质量显著提升,成为投资端推动居民财富增长、助力直接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迈进新时代

基金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法治基础日益完善,基础设施更加健全,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基金产品极大丰富,行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行业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基础制度日益完善,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2013年6月,新《基金法》正式实施,将公私募基金纳入统一监管。此后,公募基金持续优化机构、产品、人员准入制度,放开直至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修订基金托管、销售、高管及从业人员办法,试点基金投顾业务,试行“侧袋”机制,扩大公募REITs试点,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多措并举壮大专业投资者力量,全面对接三支柱养老金投资管理需求,做好配套制度供给。2022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公募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总原则,为公募基金与客户价值同提升、共进步指明了方向。私募基金规范发展,活力韧性进一步提升。2014年6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授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私募基金实施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牢牢把握私募基金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市场自理、行业自律、责任自负的特点,围绕资金募集“私”的本性、组织形式“基”的本质、财产运用“投”的本业、信托责任“管”的本源,履行登记备案职责,构建行业自律规范,为基金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促发展方面,持续深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改革,提升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坚持“扶优限劣”,施行私募基金备案“分道制”和资管产品备案“白名单”制度,便利合规展业。实施股权创投基金所持股份锁定期与IPO前投资期限反向挂钩政策,启动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拓宽私募基金退出渠道。在防风险方面,《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私募基金监管底线要求,推动私募基金消除隐性担保、刚性兑付,回归本质本源,良性发展。持续优化风险监测处置机制,加大私募基金违法违规活动查处力度,出清一批经营异常和“僵尸”机构,坚决打击违规“保壳”“卖壳”行为,夯实法治和诚信基础,行业生态不断向好。

行业治理水平提升,差异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基金管理公司扎实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深化党建政治统领、战略引领、治理监督和组织覆盖。股权治理结构持续改善,长周期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广泛实施,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得到有效保障。私募基金组织形式多样,治理差异性强,但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与公募基金一致。私募基金管理人持续经营能力、信息披露质量、合规风控能力、业绩计提标准进一步规范,机构内部治理更加健全,行业外部监督更加有效,机构信用水平明显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治理规范、经营特色突出的优质管理人。截至2022年8月末,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达到140家,其中外商独资、合资管理公司45家,民营企业、自然人控股32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总资产、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1倍、4.8倍,全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150%;主被动权益投资、科技赋能的智能投资等差异化、特色化趋势初步显现。私募基金管理人24276家,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机构达到387家,较5年前增长90%,投资策略、投资领域特色突出,竞争活力进一步显现。私募资管机构积极落实资管新规要求,如期完成去通道、降杠杆整改任务,主动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产品体系日益丰富,规模质量迈上新台阶。基金投资策略和创新边界有效拓展,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明显提升。公募基金推出公募REITs、ESG主题基金、碳中和基金、商品ETF、陆港ETF互通产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发行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主题基金,有效拓展服务功能。私募基金投资标的丰富,投资策略多元,宏观、多头、对冲、量化等不同工具精耕细作,对促进市场博弈、提升市场韧性起到重要作用。资产证券化业务(ABS)规模稳步增长、市场继续扩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降杠杆。十年来,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均分别增长27%、34%,达到27.29万亿元和20.41万亿元,与十年前相比分别增长8.5倍和12.7倍。其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增长14.1倍,规模达到13.7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基金业积极服务“双碳”战略,开展绿色投资,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绿色、可持续、ESG方向的公募基金242只,合计管理规模达到4400亿元;私募基金936只,合计管理规模4400亿元,其中股权创投基金占比超过90%。

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促进共同富裕。公私募基金专业特色突出,投资策略丰富,投研差异性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成为居民财富增长、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工具。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有效账户数超过14亿个,个人持有基金资产占比超过50%。在持有公募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中,金融资产在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超过90%,公募基金服务百姓、普惠金融功能充分显现。公募基金长期业绩显著超过大盘指数,累计分红4.07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回报。此外,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各类养老金规模合计4.1万亿元,发行养老FOF基金178只,规模超过1000亿元,已形成服务三支柱养老金的专业优势。

提升直接融资效率,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公私募证券基金在新股发行定价和二级市场价格发现方面,积极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作用,有效提升定价效率。截至2022年6月末,公私募基金合计持有股票市值9.54万亿元,与养老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共同构成市场平稳运行的“压舱石”;超配生态环保、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行业,为创新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来效果显著,向实体经济注入大量创新资本。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累计投资于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新三板企业股权和再融资项目(含退出)数量达18.18万个,为实体经济形成股权资本金10.69万亿元。近五年来,新增投向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本金累计超过4.8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3.2%。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上市企业中,获得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的比例分别高达88%和58%。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私募基金各类在投项目数量13.01万个,在投本金8.85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项目数量占比分别达到63%、42%和46%,在投本金占比分别达到29%、27%和30%。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自2002年允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以来,基金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不断放宽,2020年初提前一年全面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有8家合资公募基金获得基本养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均实现国民待遇。在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性参与下,我国基金业向专业稳健的方向快速成长。2016年6月,明确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在中国境内开展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业务。6年来,外资私募将全球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合规风控经验融入中国市场,对丰富我国基金业格局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已登记外资私募管理人38家,正在运作产品201只,管理规模536亿元。

面临新形势

高质量发展对基金业提出更高要求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畅通科技资本产业循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绿色投资、创新投资推动高质量增长,通过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为共同富裕和人口老龄化提供解决方案,既是基金业发挥功能作用的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

一是推进共同富裕要求基金业响应需求端变迁,提升理财服务广度与深度。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经迈入中高收入行列,企业和居民富余资本持续增长,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短期流动性管理、中期保值增值管理、长期养老储备管理、财富传承管理、公益慈善管理等多种需求渐次出现。从理财需求结构看,低风险偏好与中高风险偏好、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单一资产投资与大类资产投资、境内投资与境外投资等不同偏好构成丰富的需求结构谱系。需求端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求基金业始终从客户价值增长出发,发挥主动管理、专业理财能力,为客户全面做好期限、风险、收益管理,与客户价值增长同提升、共进步。

二是服务创新发展要求基金业突出投资端功能,改善直接融资质量与效率。实体经济是价值增长的源泉,创新增长是价值实现的根本动力。直接融资高度契合创新增长对金融的要求,直接融资质量与效率决定了创新增长的高度与强度。基金业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拓展凝聚创新资本、挖掘创新价值、提供风险定价、推动创新增长的功能使命。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和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构成创新资本流动的基本链条,将不同期限、风险、收益偏好的资本组织起来,有序转化为实体经济创新增长的血液,推动生产前沿不断扩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才能为投资者赢得真实、合理回报,完成资产管理服务投资者、服务实体经济的完美闭环。为此,基金业将长期面临理念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挑战,需要全行业不断进取、持续精进。

三是防范金融风险要求基金业坚持本质本源,完善行业治理自律与他律。防范风险是金融的永恒命题,也是基金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从历史经验和金融规律看,非法金融、高杠杆、期限错配、信用失灵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非法集资、名基实债、名股实贷、名投实融等“伪私募”以及非法侵占、自利自融、利益输送等“乱私募”在基金领域时有出现,需要行业坚持本质本源,遵循发展规律,严守信义义务,主动加强机构、产品、人员信用约束,不断夯实法治和信用根基,自律与他律协调共进,明确规则底线,严肃行业纪律,推动高度自律,形成良好业态。

从历史经验看,发达的资本市场推动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扩大风险资本供给,推动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和产业迭代,成为实体经济创新增长强劲动力。证券投资基金发挥价格发现、价值投资功能,满足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大规模融资需求,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股权创投基金深入企业和产业成长逻辑,为大量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提供风险资本和全面增值服务,助推创新型企业涌现和发展,与证券投资基金构成完美的创新资本形成链条。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股权创投基金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在直接融资体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资本市场权益融资总量屡创历史新高,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功能显著,为资本市场培育了大量优质标的,“明珠”企业成长基础更加坚实。但与成熟市场、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以中美比较为例,美国银行业规模与GDP之比为1∶1,我国是3∶1;相反,美国公私募基金规模与GDP之比为2∶1,我国是0.4∶1。巨大的差距要求全行业苦练内功,勇于变革,打造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发展高效率的直接融资体系,不负时代使命和历史机遇。

续写新篇章

奋力开创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基金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和高质量资产管理行业为目标,锐意进取,勇毅前行,聚焦专业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大众、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一是强专业、优服务,建设专业优势突出的现代资产管理机构。立足需求端和投资端服务能力建设,坚持长期主义和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加强科技赋能,追求专业制胜,持续优化投研能力、产品持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打造“百年老店”。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为不同客户人群,不同期限、风险、收益偏好的理财需求提供专业高效的管理工具。加大中低波动、收益稳健型产品创设力度,开发面向大众、资产配置型长期投资工具。推动销售、费率机制变革,大力发展买方投顾。加强对产业、企业深钻细研,不断提升价值发现、有效定价和持续投资能力。加强基金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投资专家,通过专业能力提升投资者满意感、获得感。

二是讲情怀、塑品牌,建设责任意识鲜明的现代资产管理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切实履行信义义务,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健全以投资者利益优先为导向的投资服务完整链条,构建与投资者“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守正创新,坚决摒弃蹭热点、抢噱头、赚规模的“伪创新”“伪服务”,努力壮大公募REITs、养老FOF、成熟指数型产品、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等有利于投资者的基金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投资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赋能绿色增长和低碳转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更好服务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区域发展国家战略,促进共同富裕。推进投资者教育科学布局,着力提升投资者认知、技能、信心“三种能力”,提升大众理财文化素养。

三是强基础、优环境,建设有活力有韧性的创新投资市场体系。积极落实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十六条”措施,推动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尽快出台,夯实健康发展法治基础。积极完善基金份额登记转让基础设施,健全托管估值、信用评价服务体系,打造公允透明、安全高效的交易环境。推动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制度环境,积极对接财富管理机构、保险资管机构委托投资和多资产配置需求,开发与长期资金属性相匹配的投资工具。做好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配套政策设计,积极壮大符合养老属性的基金产品体系。持续深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改革,坚持扶优限劣,强化信用管理和市场信用博弈,为优质机构合理、低成本展业创造条件。大力推动契约型基金发展,进一步优化创投基金退出反向持钩机制,推动基金税收中性和长期投资税收优惠,扩大创投专项税制覆盖面。积极发展股权转让市场和S基金。引导基金管理人加大投早、投小、投科技力度,积极行使投票权、质询权、建议权参与被投企业治理,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推动企业内在价值增长。

四是防风险、守底线,建设开放透明规范的直接融资服务体系。把好股权治理端口,健全“三会一层”制度,强化管理层和核心团队履职尽责,压实股权治理、公司内控主体责任,合理设置资本、机构、人员行为“红绿灯”。坚持基金本质、投资本业,筑牢合规风险意识,强化内部控制,端正经营理念,切实纠正风格漂移、片面追求短期规模业绩等不良倾向,严格基金负债、杠杆、自融管理,自觉远离行业乱象。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充分尊重市场约束,着力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建立“进得来、看得清、管得住”的治理框架。推动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刑事惩戒、民事救济相互协调补位,健全民事补偿、调解、仲裁机制,积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侵占基金财产、利益输送等严重违法行为,持续出清私募领域风险,从投资端推动规范透明、安全高效的直接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将坚守主责主业,履行好“自律、服务、桥梁、创新”职能,持续优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改革,切实提升自律管理质效,主动搭建多元服务平台,积极响应行业发展诉求,不懈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与全行业携手,共同为建设一个强大的资产管理行业而努力奋斗。